2020年位於花蓮太魯閣內的「布洛灣遊憩區」,已升級到第四代無障礙的「山月吊橋」開通啦!現在採預約制,常常額滿狀態(好難約)2023年退燒了,現場排隊不用預約免門票也能進去囉!
山月吊橋
地址:出入口在布洛灣遊憩區/花蓮縣秀林鄉232號
門票:免費
開放時間:上午場:8:30~11:50(最後入場時間:11:30)
下午場:13:00~16:30(最後入場時間:16:10)
公休日:每月第1個、第3個星期一(國定假日順延一天)
交通:
附近景點:
燕子口
九曲洞
砂卡礑步道
長春祠
白楊步道
匯德步道
這是2020年的申請步驟
現在不用預約
現場排就能進入囉!
把當初的沒去成申請過程也紀錄下來
不是想來就有的進去
要預約!↓
3-14天前到網站上申請
因為是新的
有點難約
我們本來想約8/14(五)
8/12試營運開放網路申請
就一直進不去
等到進去後
就"額滿"啦!
現在先了解一下步驟
方便下次去時更了解
雖然沒有預約到
我們3天2夜花蓮旅遊時
行經太魯閣走一走
繞過去
在外圍看一下
"橋一橋"
連結∶網址
解說預約時段
1.)上午預約2場次為:
09:00~09:45
11:00~11:45
下午預約2場次為
13:30~14:15
15:30~16:15
每場次45分鐘,
每場次預約總人數限200人
費用:免費
公休日:每月第1個、第3個週一養護休橋日(國定假日順延隔日)
系統開放時間:24H
更新時間:每日00:00
( 預約人數:每一筆可申請1-20人
依上頭網頁填好資料:
成功後,會用e-mail傳申請成功的「序號」
再列印或截圖
報到時提供「查驗」
預約場次前20分鐘至報到處出示證明文件(序號),領取參觀證
若變更資料,在3日前mail告知
注意事項
1.)採預約不接受現場報名
2. )預約場次前20分鐘至報到處出示證明文件,領取參觀證
若取消申請或變更聯絡人基本資料需要,
請於參訪日3日前
來信告知(tnp_shanyue@taroko.gov.tw),
並請於信中註明完整申請資料,
若無通知,
1年內將不再受理該單位或團體之申請。
服務電話:03-8612528分機15
3.)該場次開始入場時間20分鐘後,將關閉入口,停止入場。
4.)遇颱風警報、公路管制、坍塌、其他突發性之重大事件,將取消已受理之申請。
我們從側面看到的「山月吊橋」
南橋柱設計採月字型
就是圖面上左邊像「月」字
歷史
300年前,
中央山脈西側太魯閣族,
因耕地和獵場不足,
遷移到立霧溪流域定居,
當時有兩家族分別在布洛灣的上、下台地建立部落。
日治時期,
在布洛灣設置駐在所監控,
1930年,霧社事件後,
將族人遷移到現今的秀林鄉富世村和秀林村。
演變
第1代吊橋:
日治時期大正3年(1914),
太魯閣戰役期間,隘勇線的一部分,
橋長154公尺,
主要是為深入治理立霧溪流域各族社
第2代吊橋:
昭和5年(1930)年12月20日竣工,
橋長190公尺,橋面距離溪谷75公尺;
第3代吊橋:
昭和16年(1941)產金道路施工期間,
因舊橋橋基龜裂而於上游處重建
第4代吊橋:
為了彰顯布洛灣的人文歷史,分流遊客,
用不同角度欣賞峽谷設置
橋長196公尺,無障礙吊橋
為何又叫「辭職橋」呢?
此橋為日治時期
立霧溪流域最長的鐵線吊橋,
當時奉派到太魯閣的日警,
看到橋又高又長,不太敢走,萌生辭意,
因此又稱為「辭職橋」
山月吊橋資訊:
全長196m,寬2.5m,距離溪谷153m,
無障礙的吊橋:輪椅、嬰兒車都好推
吊橋南岸、北岸都設有觀景平臺
只有南岸有橋塔(設計"月"字形)
橋中央設置格柵:因高懸在溪谷上方,風勢強勁,讓峽谷風穿越,可穩定減少吊橋的震顫。
獲得107年度公共工程金安獎
獲得108年的公共工程金質獎
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距最長、距離溪谷落差最大的吊橋
從伊達斯廳至吊橋北岸平台地步道全長500m
觀察燕子口大理石峽谷與布洛灣河階臺地,最佳地質觀察解說地點。
從停車場就能看到吊橋了
大大的指標
山上容易有雨
雨後
天空有一片雲海
更顯得朦霧美
從遠端看它的架構
越看越驚險
這工程難度好難
在看旁邊的山勢
每當走一次太魯閣
站在它面前
就覺得自已很渺小
大自然的力量很強大
有機會
遊花蓮的太魯閣
先上網登記申請看看吊橋有沒有場次
可以踏上橋
一窺歷經第四代的山月吊橋
不用擔心方向
到處有指標告訴你吊橋在哪兒
橋柱像個【月】字
注意:
橋上的風大:橋上禁止撐傘
有戴帽子的人,要注意一下唷!
有些部分是半裸空
可以直接往下看峽谷
懼高症的就自已斟酌 啦!
距溪谷約152公尺
吊橋跨越立霧溪谷
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距最長、距離溪谷落差最大的吊橋
整座橋長196公尺
橋面寬2.5公尺
出入口旁邊有紀念章可以蓋唷!
我們看著山月村的路標
走過去
蠻美的
留言列表